
中國門都(官方網)消息 老城區有很多年代久遠的樓院,設施陳舊環境不佳,給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為改善老舊樓院居民的生活條件,創造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2016年,青島市市北區啟動了民生實事項目,共投資4600多萬元,為轄區107個社區的樓座安裝防盜門。據統計,該項目將為7700個老樓的單元裝上防盜門,惠及全區約18萬戶居民。5年過去了,這個項目的實施情況如何了呢?媒體進行了調查。

據半島都市報近日的調查顯示,該項目的問題還真不少,對當初的目標而言,可謂“好事沒辦好”。
在嘉興路32號,記者發現8個單元門5年沒裝完,防盜門扔在樓下無人問津。四方街道辦的解釋是防盜門與單元門可能不太適配,導致無法安裝,具體原因建議咨詢市北區城管局,而市北區城管局的工作人員則以向領導匯報為由沒有回應記者的問題。
細訪之下,“民生工程”留下的“后遺癥”還不少,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適配問題、公共設施的愛護問題、維護問題、相關部門工作馬虎的問題。
除了嘉興路32因為適配問題而閑置多年的防盜門外,還有更多樓座的防盜門也幾乎失去了作用,其中公共設施的愛護問題也是很突出的。因為是公共設施,一些居民維護公共設施的意識不夠,有些甚至因為不方便進出而進行破壞。
而相關部門工作馬虎,也是問題的成因之一:在太清路,更換的防盜門并沒有擋住陌生人隨便上樓,樓道里的小廣告也是猖獗依舊。有業主曾經當面質問一個闖進樓道的中介人員,才知道附近的樓座都是一個密碼。對此,寧夏路街道辦城管科工作人員介紹,這批門是2017年統一更換的,當時因為都給居民配備了鑰匙,所以密碼并沒有更改。
還有,防盜門過了保修期后,維護保養也是一個問題,費用從哪里來?業主分攤的話,難度確實比較大。
五年之后,民生工程面臨的尷尬這么多,問題出在哪里呢?
需要反思的問題包括:當初啟動時,調研是怎么做的?施工進程中的問題發現和校正,有沒有反饋渠道和解決機制?工程的后期維護,有沒有考量和應對方案?
公共資源用來改善民生是好事,也是必須,但是如何利用好公共資源,最大化其效果,給真正需要的民眾帶去實際有效的幫助,仍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果還是像這次的民生工程一樣,轟轟烈烈上馬,馬馬虎虎推進,稀里糊涂結尾,那就是對公共資源的辜負。這種辜負,暴露了組織實施部門的低效與懈怠,應該予以追究和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