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浪來了,有些門廠很難受。
隨著各種成本,尤其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升,門業企業不得不醞釀產品漲價。然而漲價并不總是令人開心,一些企業會在這輪漲價中喪失原有的價格優勢,失去競爭力。不漲價賠錢,漲價失去優勢,這些企業陷入兩難之中。
其實,市場并非只在風浪來臨時才存在風險,風平浪靜的表面下,風險無處不在。隨著信息傳播與物流速度的加快,制造企業傳統性質上的銷售渠道、價格、地域限制等優勢會逐漸減弱甚至消失,只靠老套路,已經很難適應當下的市場環境。
于是,做品牌,做成知名品牌似乎成了一種共識。
然而深挖一下就會發現,這種共識很大程度上是名詞和概念的相同,至于如何才是做品牌,或者品牌應該怎么做,再或者大家正在做著的,卻差別很大,甚至截然相反。
表現一:做品牌就是打廣告
有的企業認為,品牌,不是就是知名度么?廣告就是了。
打廣告沒錯,但沒有內涵支撐,拚命打廣告的結果可能就是把命拚沒了。秦池酒廠的興衰,就是典型案例。作者吳曉波在他的《大敗局》中這樣寫道:
“曾經名不見經傳的秦池酒廠通過采用廣告促銷戰略,以巨額資金獲得中央電視臺1996年黃金時段的廣告‘標王’,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從而使白酒的銷售額直線上升,由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酒廠一躍成為全年銷售收入達9.5億元,利稅達2.2億元的知名白酒企業。但是,廣告促銷會帶來很大效益,但同時也會帶來很大風險.初嘗廣告甜頭的酒廠人開始有些過分依賴廣告的作用了。他們把‘寶’完全壓在廣告的投入上,希望憑借廣告‘標王’的身份再度稱雄市場。但是,這樣的決策給該廠帶來的并不是希翼中的滾滾財源,而是難以咽下的苦酒。由于生產管理方面沒有相應加大力度,而且巨額的廣告費用又給企業造成沉重的資金負擔,該廠的經濟指標開始大幅下滑。之后,該廠連續虧損,最后到了破產邊緣,‘秦池神話’,最終破滅。”
有位企業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沒有足夠能力,我寧愿我的產品我的企業不出名——沒有足夠產供銷能力,沒有質量做保證,廣告打得越響,死得越快,因為你在告訴大家,你名不副實。
表現二:廣告沒用,只把產品、服務做好就行了
有的企業認為,做廣告就是“老王賣瓜,自賣自夸”,不如實實在在把產品做好,服務做好。產品和服務做好了,就能贏得消費者,贏得市場。
這種想法,若放在沒有互聯網、物流速度很低的年代,問題不大。那時候,企業多是本地化,各自活在自己的小勢力范圍里,相互間沒有多大競爭。即使名牌,也受制于物流,殺傷力有限。
再如果,只是家有特色的小吃店,這樣想也沒有錯。默默地努力,靠口口相傳也能活。
但在企業遍地、信息爆炸的今天,管理者還認為只靠默默努力就能立于不敗這地,就很危險——面對善于宣傳的同行,這樣的企業連露臉的機會都沒有。即使能有忠誠客戶廝守左右,為其宣傳,能跑得贏電視和網絡嗎?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里,一個搶不到食吃的企業,存活的概率有多大?
表現三:思想不正確的“做品牌”,是“自已挖坑自已跳”
除了認識上的誤區,還有很多企業把做品牌當做一個充門面的口號,大家都喊,自己不喊沒面子。另有更多企業覺得自己做品牌挺賣力,卻收效甚微。其實他們沒意識到,這種“賣力”做得越多,給自己埋下的隱患越多。他們所謂的“做品牌”,不過是自己給自己挖坑,這個坑,越挖越深……直到某天,一點點外力就把他們推進坑里——原料漲價,環保行動,僅僅是外力的種種而已。這些企業,市場風平浪靜時不會覺察危險的靠近,只有危險來到眼前才愕然自己已在生死邊緣。
什么是“自己挖坑自己跳”,實際上就是不正確的宣傳思想、方式和手段,這些做法,每件都是對企業形象的隱形傷害。正因為其“隱形“,所以多數企業存在卻不自知。這涉及到根本性的思路問題,限于篇幅,在此不做深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