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門都網(官方)消息 胡力夫
一、開篇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品牌是綜合國力的體現,是衡量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標準。經過30多年持續快速增長,我國經濟發展條件和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傳統優勢趨于弱化,經濟步入中高速增長新常態。品牌是一個產品的無形資產,是一個企業走向世界的通行證,也是一個國家展示自己的名片,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崛起的背后,往往是一批品牌的強勢崛起。曾幾何時,說起中國產品,似乎就是“質次價低”的代名詞,而如今,通過不斷地自主創新,我國已涌現出一批享譽國內外的知名品牌,中國品牌在國內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發展中顯示出新的力量。
二、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自1983年3月1日起施行。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及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在知識產權領域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在商標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85年,我國加入《保護工業產權巴黎公約》,成為第95個成員國,和其他成員國一樣,依據該公約的規定,對中國企業展開馳名商標的評定,并對通過的企業給予特殊的法律保護。
1994年10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 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自1995年2月1日起施行。2015年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訂的廣告法,并于2015年9月1日起施行。
1998年,中國名牌企業聯合發展推廣委員會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注冊,開展中國著名品牌的評定。
2000年3月14日,原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制定了《產品免于質量監督檢查管理辦法》,對具備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生產經營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和國家產業政策,經濟效益在本行業排名前列等條件的產品授予免檢資格。2008年9月17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2008年第99號《關于停止實行食品類生產企業國家免檢的公告》,宣布取消食品業的國家免檢制度,所有已生產的產品和印制在包裝上已使用的國家免檢標志不再有效,同時嚴禁企業以“國家免檢”進行廣告宣傳。
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了對《商標法》的第二次修改,其中增加了保護馳名商標的規定,第一次將馳名商標納入我國法律保護范圍。2003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發布了馳名商標認定和保護的行政規章。
2001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開始每年一次“中國名牌產品”的認定,并于2005年推出“中國世界名牌產品”認定。2010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下發《中國名牌產品管理辦法》的規定,2010年12月31日“中國名牌”停止使用,“中國名牌”產品企業不得在產品及其包裝、裝潢、說明書、廣告宣傳以及有關材料中繼續使用“中國名牌”產品標志。
2014年5月1日,新《商標法》實施,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生產、經營者不得將“馳名商標”字樣用于商品、商品包裝或者容器上,或者用于廣告宣傳、展覽以及其他商業活動中。
三、領導講話
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就中國品牌建設發表了重要講話: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
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引導企業以品牌、標準、服務和效益為重點,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強化社會責任。
李克強總理指出,中國經濟升級發展根本靠改革創新。企業是市場主體,也是創新主體,要繼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抓住國家推出“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和推進“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的機遇,面向市場,貼近需求,著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塑造能力。
四、品牌與售后服務認證
歷經10余年的調研,分別形成了140多萬字的可行性報告,起草了我國首部《商品售后服務評價體系》、《商業企業品牌評價與企業文化建設指南》兩項國家標準,并在2011年12月,中國第一部售后服務評價標準《商品售后服務評價體系》及品牌評價《商業企業品牌評價與企業文化建設指南》頒布,同年,商務部又將《商品售后服務評價體系》標準納入了“十二五”規劃。中國星級品牌評價于2014年9月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批準生效為認證,即日起在全國全面開展企業品牌和商業品牌評價認證工作,同時結束了我國品牌與售后無統一標準可依的局面。
五、文件規定
2014年8月6日,國務院下發26號文件《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重點強調:加強檢驗檢測認證、提升售后服務、狠抓品牌建設;加快發展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服務,鼓勵企業將售后服務作為開拓市場、提高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增強服務功能,健全服務網絡,提升服務質量,完善服務體系;鼓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積極創建知名品牌,增強獨特文化特質,以品牌引領消費,帶動生產制造,推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品牌價值評價機制。
2014年10月28日,國務院49號文印發《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明確了科技服務業發展的九大重點任務。其中特別強調檢驗檢測認證,要培育一批擁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務機構和龍頭企業。
2014年12月3日,農業部正式發布《中國農產品品牌發展研究報告》。報告中指出,組織社會力量進行評價。對品牌影響力的評價是一個科學問題,要組織社會力量,甚至第三方來評估和評價。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把經濟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要促進形成技術、品牌、質量和服務的競爭新優勢。
2015年3月29日,國務院辦公廳19號文件關于印發《貫徹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5年行動計劃的通知》,綱要中明確指出,堅持以質量提升推動品牌建設。制定品牌評價國際標準,推動建立國際互認的品牌評價體系。推進農業、制造業、服務業企業品牌培育能力建設,建立完善品牌培育管理體系,制定并推廣品牌培育評價準則。將品牌建設情況納入中央企業工作考核,提升中央企業品牌價值和效應。推動開展工業產品生態設計,促進綠色品牌建設。
2015年5月12日,國家商務部發表了《第三方品牌認證護航安全消費》的文章。其中,中國商業聯合會會長姜明談道,如今,商業的競爭已進入到品牌競爭的階段,打造和強化品牌是企業管理與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商業企業品牌評價與企業文化建設指南》的頒布與實施,必將對國內的企業品牌走向國際舞臺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品牌建設是強國戰略任務,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共同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重要指示。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中國經濟要努力實現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雙目標”這樣一個過程,既是對市場活力和潛力的激發,也是品牌孕育成長的巨大機遇,在這眾創的時代,有更多與經濟發展成就相匹配的中國品牌能夠應運而生,用實力贏得市場地位,走出國門,用品牌為中國贏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