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門都網(官方)消息 從2011年開始,呼市針對城區內的老舊小區進行綜合整治改造,不少“高齡”小區居住條件得到改善。然而,居民們在備感欣慰的同時,也為小區改造后的“遺留問題”而煩惱。連日來,內蒙古晨報全媒體記者走訪呼市部分老舊小區,對改造后的遺留問題進行了探訪。
改造后的煩惱
新窗戶與墻體有縫隙
呼市道北2小區今年進行了老舊小區改造,換了窗戶,貼了外墻保溫層。本是一項惠民工程,但改造后出現的各種問題卻讓部分居民心生怨言。
“廚房窗戶有縫,即便用泡沫膠填上,仍透風、透光,我們只能再用塑料條和膠帶紙自己密封。”改造后,道北2小區4號樓張先生家廚房的窗戶換成了塑鋼窗戶,但窗框與墻體之間并未緊密接合,中間留有一指寬的縫隙用泡沫膠填充著。張先生稱,泡沫膠用手指便可輕易摳掉,用手輕推,整個窗框都會輕微晃動,窗戶把手也曾松動掉落。
據道北2小區所屬的新城區錫林北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關華介紹,因為道北2小區目前改造施工還未徹底結束,明年春天還會進行路面硬化等施工,屆時,他們會聯系施工單位,對小區改造后出現的問題逐個解決。
單元門無法關合
2013年,華新小區進行施工改造,為小區居民更換了窗戶和單元門。近日,內蒙古晨報全媒體記者來到華新小區,發現小區多個單元防盜門破損不堪,有的甚至無法關合。“小區改造后安裝的單元防盜門,用了沒多長時間門鎖就壞了,緊接著就無法關上,成了單元門口的一個擺設,別說起防盜作用了,就連正常的擋風都不能實現。”
除華新小區外,同處新城區的61136部隊后勤家屬院也存在改造后部分單元防盜門無法正常關合的情況。居民告訴記者,社區曾經貼過通知,統計改造之后居民家中存在的問題,但將近3年過去了,不少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針對此事,新城區氣東社區工作人員回應稱,小區改造后他們曾聯系過施工單位前來維修,但當時已是冬天,無法施工。施工隊負責人表示,先統計情況,等天氣暖和后,如確定是工程的質量問題,他們會安排維修。“我們準備近期再聯系一下施工方,看看能否先把問題嚴重的地方維修一下。”氣東社區工作人員說。
路面修復留“遺憾”
2014年施工改造完成后,華新小區的居民本以為小區路面不久后就會得到硬化。可是直到今年11月,小區的道路仍坑坑洼洼。“我們小區換了窗戶、貼了保溫層之后,施工隊就撤走了。小區里的道路破損不堪一直沒人管。施工后坑洼破損的路面與小區內粉刷嶄新的樓體形成鮮明對比,也不知道道路還有沒有可能修復。”家住華新小區2號樓的姜女士感嘆道。
華新小區所屬的新城區海東路街道辦事處準物業化管理中心副主任喬愛枝回應:“華新小區2013年進行的是節能改造,改造范圍涉及墻體保溫和窗戶更換。不過,考慮到華新小區路面坑洼的實際情況,街道辦事處已經向新城區政府提出路面修復申請,若審批通過,明年春天可進行路面修復施工。”
玉泉區御錦苑北區的路面也陷入了“修一半留一半”的尷尬境地。以小區主干道為界線,小區內西側路面進行了水泥硬化,安裝了整齊的停車位,但小區內東側路面仍處于坑洼狀態。“小區里的路面應該全部硬化,為什么會留下一部分?”小區居民張先生對此很是不解。“御錦苑北區一部分路面未硬化的情況,是因為當時施工資金有限,所以先做了小區內一半的路面硬化。”興隆巷街道辦事處清泉街社區書記武荷香稱,另一半未硬化的路面將在明年春天繼續硬化。
解釋
窗戶縫隙有時不可避免
韓永成是內蒙古華瑞建設有限責任公司項目現場負責人,曾參與過呼市多個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據他介紹,在改造更換窗戶時,因二樓以上住戶窗戶只能從室內安裝,如果窗戶與墻框一樣大,則無法套進。所以工人們在測量時并不能按照窗戶大小實際測量,只能偏小測量。此外,更換窗戶必定會對墻框有所損壞,這也是造成窗框與墻體縫隙變大的原因之一。
據韓永成介紹,全市老舊小區改造所使用的窗戶、單元防盜門等材料都一致,由市改造建設主管部門指定購買,經過主管部門把關,質量是合格的。
解決有道
居民發現問題可要求施工單位維修
呼市住房保障與房屋管理局物業管理處副處長史學林介紹,針對部分老舊小區改造之后出現的遺留問題,小區居民可將情況反映至呼市房管局物業處或小區所屬的區物業辦、社區居委會。小區改造施工后,施工方對改造工程有保修責任,應該在小區內公示施工維修負責人聯系方式,以方便居民們發現問題向施工單位直接反映,協調維修。施工更換的窗戶、單元防盜門等設施若非人為破壞,施工方應在接到反映后立即上門維修。施工方若置之不理,居民應向呼市住房保障與房屋管理局物業管理處反映,他們會責令施工單位上門維修或采取其他措施處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