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還沒入住就出現了這么多問題,怎么能讓人放心搬進去,安心居住?房子的室內門竟然是“紙”做的,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誰弄的模型呢。面對質疑,開發商卻聲稱室內門沒有國家標準,紙門“是環保節能型材料,具有保暖、隔音等作用”,可是門最大的作用是防盜,這紙糊不出居民的安全感,倒是可能成為偷盜者的“方便之門”。
先不說紙門是不是具有保暖、隔音的作用,門最重要的的作用是什么?開發商到底是搞不清楚還是刻意回避?《博雅》說“門,守也。”,守者,防也。防什么?在原始時代是為了防止野獸偷襲,在現代則擔負防盜賊的責任。門的種類繁多,目前使用最多的當屬鋼鐵鑄造的防盜門或者實木門,都以其堅硬安全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但沈莊村的300多戶村民卻被安裝了“紙”做的門,這種與實際需求背離的室內門需要的不是國家標準,而是開發商的良心。
沒有國家標準不能夠成為開發商偷工減料的托詞,就算相關的標準不明確,將紙門用于安置房建設也是企業沒有基本商業道德的表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開發商不應對紙門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視而不見,即使建設安置房的標準低于商品房,至少也應該保障基本的居住條件符合“人”的需要。
衛生間90%都存在漏水問題,這是要將樓上樓下的用水問題一并解決,還能節約水管不成。開發商一直強調安置房的特殊性以及自己采取的維修措施,根本不足以解釋存在的諸多問題。新房子就出現裂縫、滲水問題,村民長久的居住安全無法保障,其建設意義變得可疑。城中村的改造是城鎮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環境,然而沈莊村的村民安置房顯然不符合改造需求,滿足不了村民需要。5年的拆建過程卻換來這樣的結果,不知道開發商在表示“不推卸責任”“對相關問題進行維修”時有沒有考慮過村民的感受。
房屋建設是關系到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開發商應該思慮周全,而不是一出問題就找理由。國標不可能面面俱到,就算相關標準明確,也有被人鉆空子的可能。所以,開發商不僅僅應按照國標去審視建造過程是否偷工減料,更應該用道德價值去反思到底有沒有完成村民交付的建設重任,沒有國標的時候也不能沒有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