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京報漫畫/許英劍
■ 校園故事
吳非 雜文家
哲人說,一個人離開學校,把學校教給他的東西全忘記,剩下來的才是教育。可憐這位學生,離開學校10年,只記得那位語文教師是個“防盜門”!
有個學生畢業十年,問她母校記憶,她答非所問,說“我不喜歡語文”。為什么不喜歡語文?“因為那個老師水平沒有我高”,“我讀過的好多名著,他不但沒讀過,還要裝作讀過的樣子”。我就不想說了,那樣的教師,到處能看到。可是她又說“我能記得他,主要還是因為防盜門。”我很好奇,但故事卻又簡單得不得了。
當年她問同桌:“某老師這一陣怎么對你那么好?”同桌是無話不談的“死黨”,悄悄告訴她:“我爸替他買了一扇防盜門。”——同桌家里不是經銷防盜門的,再說,這個防盜門也不是緊俏物資或特供商品,滿大街都是,何至于要“替他買了一扇”呢?同桌說,不知怎么說起的,某老師打電話說,要裝修新居了,“托你幫我挑一扇防盜門”。家長醒悟到這是在暗示,就很知趣地買了門送上門并讓工人把門裝好。那位同桌小朋友從此不再被為難,考試分數也就上去了。
哲人說,一個人離開學校,把學校教給他的東西全忘記,剩下來的才是教育。可憐這位學生,離開學校10年,只記得那位語文教師是個“防盜門”!我聽了真是心寒,這個教師連一扇門也要勒索學生家長,他平時是個什么鬼樣子,可想而知。誰家的孩子要是輪上這樣的老師,你說能學到什么知識?
還有位畢業20多年的學生說,當年的班主任“平易近人”,然后說了個細節。當時豬肉還憑票供應,這個班主任在課間走到學生中間問:“你們哪個同學家里能買到瘦一些的肉?幫我弄一些來。”——你看他,一點教師的“派”也沒有,真是把學生當作自家兒女了。可是,那位學生據此認為老師“平易近人”,這竟是他獲得的“教育”。這樣的教育也會一直跟著他走到未來,影響他的榮辱觀,影響他對教師職業的認識和判斷,也會影響他對子女的教育……
如果對這類事習以為常,學生有可能認為,一切都不值得大驚小怪,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耳濡目染”。
我在談到教師不宜和學生家庭過于親近時,有些老師不以為然,覺得沒有必要過分認真,說當年在鄉下教書,吃“百家飯”,肚子餓了就往農民家跑,總能有吃的。他說的是事實,我在農村插隊時的確見過。但是,那是農耕文明時代“教育”的特征,也正因為那樣的教育,形成了中國社會對“教師”的種種誤識,也無法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尊師重教”。教師不能把自身生活的清貧作為啟發學生送禮甚至勒索學生家庭的理由。在現代的法治社會,“學校”的一切都是教育,教師的行為將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必須“謹小慎微”。